我一直很疑惑一個問題:益生菌產品(或活菌藥品)的使用是否要區(qū)分地區(qū)和民族?
現實中碰到的商業(yè)化的益生菌產品都是全國范圍內使用的,有些國外的益生菌品牌甚至全世界范圍內使用的,對于這種情況我有很多的疑惑。
因為不同地區(qū)不同民族的人的腸道菌群是不一樣的,這種差別是天生的,只是從表面上來看的話,大家所需要補充的益生菌應該是不同的,每個地區(qū)每個民族需要根據自己的情況補充適合自己的益生菌。
我們也列舉一些目前所看到的證據,供各位朋友參考,大家如果有看到一些好的文章,也可以在本文后面留言,謝謝。
?。?)雙歧桿菌很重要,但也不是必不可少的,哈扎族的人體內就沒有雙歧桿菌
?。?)Akkermansia muciniphila(嗜粘蛋白阿克曼菌)在現代人(工業(yè)化國家)中富集,在古代人體內卻并不常見,而且在現代人(非工業(yè)化國家)也會偏低,這個菌是否適合全部人群估計也需要提出一個疑問
?。?)古人和現代人的腸道菌群不同,這說明人的腸道菌群是隨著環(huán)境進化的,腸道菌群的進化賦予它們對外界環(huán)境更強的適應能力,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話,古代人和現代人需要補充的益生菌是不同的,適合現代人的益生菌產品并不一定適合古代人,需要實驗結果的支撐。
?。?)針對中國境內不同民族的腸道菌群的研究發(fā)現,不同民族的人的腸道菌群存在差異,這種先天存在的差異,可能導致適合某個民族的腸道菌群干預方式并不適合另外一個民族。
?。?)地域對腸道菌群的影響之前可能被低估了,周宏偉教授團隊與廣東省公共衛(wèi)生研究院馬文軍研究員團隊合作,在廣東省開展了迄今為止規(guī)模大的人群腸道菌群與慢病項目——廣東省腸道菌群計劃(GGMP)。通過數據挖掘,發(fā)現區(qū)域因素對菌群的影響顯著大于年齡、疾病、生活方式等其他因素。而傳統(tǒng)的疾病特征菌以及基于機器學習的菌群疾病模型,均明顯受到區(qū)域化限制。不同的疾病,其區(qū)域范圍也存在差異。就該項目比較的四類代謝性疾病,脂肪肝相關菌群特征更為普適,而2型糖尿病則相對范圍較小。這個研究給了我們一個提示:即使同在廣東省境內,不同區(qū)域的人的腸道菌群仍然存在顯著的差異,這種差異導致之前的研究中篩選的疾病特征菌到了另外一個區(qū)域可能就不適用了,如果疾病特征菌的結果靠不住,那么后續(xù)的干預方案也將碰到很明顯的問題。
?。?)考慮到地區(qū)對腸道菌群的影響,那么處于同一個城市的人的腸道菌群是一樣的嗎?并不一定,另外一個研究則針對阿姆斯特丹市的不同民族的腸道菌群進行研究,后的結果證實:生活在同一個城市的不同民族的人群的腸道菌群仍然存在差異。
?。?)國外也有相關的研究,就像針對印度人的腸道菌群研究發(fā)現:印度人的腸道菌群組成與中國人、美國人和丹麥人的腸道菌群存在明顯的差別,相對獨立于后三者。
(8)近也看到一篇針對美國不同民族人群的腸道菌群研究的文章,研究了Asian-Pacific Islanders、Caucasians、Hispanics、African Americans4個民族的腸道菌群的情況,腸道菌群組成在科的水平上(平均相對豐度)存在一些差異,部分科的相對豐度在不同民族間不同,但是從整體角度來看這種差異并不是非常明顯,PCoA圖上,來源于4個民族的腸道菌群樣本是混雜在一起的,無法進行有效的區(qū)分。
在線咨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