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位置:首頁 > 孕嬰童資訊中心 > 行業(yè) > 正文

低溫奶,何時“占領”半壁江山?

2020-12-16 08:42   來源:乳業(yè)資訊網

  過去,低溫奶企業(yè)參加國際性的展會較少,因為低溫奶沒法“賣的更遠”,但近幾年,在國際展會上參展的低溫奶企業(yè)越來越多,而且他們都在推短保質期的鮮牛奶和原味酸奶。甚至之前主推常溫奶的企業(yè)改成了低溫奶。

圖片

  “低溫奶”才是乳品未來

  低溫奶或許才是中國乳品行業(yè)的未來。

  肯定有朋友會反對:國內常溫奶才是主流,而且份額占比呈碾壓之勢,低溫奶受制諸多因素,只是一個細分領域罷了,怎么可能逆襲。

  實際上,推動低溫奶成為主流趨勢的因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,一是基礎設施的發(fā)展推動,二是消費需求的自然轉變。

  01

  物流快速發(fā)展帶來的“保質期”革命

  相信對于物流的發(fā)展,大家都有很深的感知。就拿剛結束的天貓雙十一來說,天貓每年自己都會記錄一個數據:第1億個包裹是在雙十一后的第幾天送到購買者手里。這個數字在2013年是9天,到了2019年,第1億個包裹送達消費者手里只花了2.4天,今年只會更快。

圖片

  物流能力,尤其是冷鏈物流,是限制短保食品發(fā)展半徑的主要因素,到今天仍然是。但技術在進步,今天我們的冷鏈物流也在快速完善、先進,這一點從近兩年社區(qū)團購中生鮮品類的迅速發(fā)力就能看出來。

圖片

  更關鍵的點在于,中國強大物流能力尤其是生鮮冷鏈配送能力的提升,不僅僅是私人能力,而是變成了一種準公共產品。這為整個“短保”食品類的多區(qū)域同時崛起創(chuàng)造了條件。

  02

  每一個品類的崛起,都源自于消費需求

  常溫奶崛起時,中國消費者的需求是什么?那是從無到有的需求。中國奶源集中在北方,而需求市場更偏向南方,因此只有常溫奶才能滿足對全國范圍的配送,這造就了今天常溫奶的天下。彼時的伊利蒙牛等乳企為了讓全國人民喝上牛奶,付出了巨大的努力。

圖片

  但到今天,國民消費水平提高,對于食品飲料有了更新鮮、更健康、口感更佳的追求。而低溫奶給出的消費暗示就是越新鮮、越不需要添加防腐劑,口感和健康性越好。

  縮短保質期,其實是縮短了工業(yè)化產品到原生態(tài)產品之間的口感、營養(yǎng)還原度差異,符合當下消費者需求口感更佳、更天然健康的趨勢。

圖片

  新乳業(yè)三季報顯示,第三季度單季營收21億,同比增長39%;歸屬于上市公司凈利潤1.08億,同比增長45.46%;報告期內,新乳業(yè)鮮奶24小時巴氏鮮牛乳銷售持續(xù)高雙位數增長。

  另一低溫奶巨頭光明乳業(yè)今年前三季度營收也實現了近10個點的增長,并表示會在低溫產品上不斷更新升級,持續(xù)保持低溫產品強勢發(fā)力。

  總體來看,國內經營低溫乳制品產品的企業(yè)已超過400家,而區(qū)域龍頭乳企的低溫乳制品增速達到了20%左右。

  反觀常溫奶,歐睿數據顯示,常溫奶增速自2014年來開始逐步放緩;消費量方面,常溫奶消費量自2015 年起增速開始放緩,其中 2017、2018 年出現負增長。

  再看國際市場,日本、歐美等發(fā)達國家,低溫奶才是主流,這些發(fā)達國家低溫奶占比在6成以上。由此可見,低溫奶崛起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。

  巨頭的困境與區(qū)域乳企的優(yōu)勢

  如今,低溫奶品牌中的前三分別是光明、三元和新希望,為什么伊利、蒙牛這兩個乳品巨頭沒能上榜?

圖片

  01

  兩大巨頭枷鎖太重

  如今的低溫奶市場,兩大巨頭并不具備核心優(yōu)勢,甚至過去他們的優(yōu)勢會成為制約他們轉向低溫奶的枷鎖。

  數據顯示,伊利、蒙牛兩大巨頭的常溫奶業(yè)務是主要收入來源,兩家一度占據了中國常溫奶市場65%的份額。這就導致,兩大巨頭在市場沒有更大的消費需求之前,即便知道低溫奶更好,也不愿意推廣低溫奶。

  而且,以目前的技術而言,低溫奶只有在奶源地周圍300-500公里可實現配送,若距離增加,配送成本也會隨之大大提高。因此即便伊利蒙牛下足功夫發(fā)力低溫奶,短期內也無法輕松實現覆蓋全國的強競爭力。

  02

  區(qū)域乳企的核心優(yōu)勢

  那么低溫奶領域的競爭,區(qū)域乳企們又具備哪些巨頭們不具備的優(yōu)勢?

  目前低溫奶的配送范圍只在300-500公里內,產品保質期一般只有7天。奶源和冷鏈資源暫且不提,這意味著低溫奶產品的銷售過程中,需要具有強大的用戶直連能力。

  換句話說,在低溫奶市場,企業(yè)需要精細化的服務和渠道運作。因為只有掌握了消費者,你才能夠保證銷售的確定性,才能夠保證整個供應鏈條的順暢。過去伊利、蒙牛的規(guī)模、資本優(yōu)勢,在低溫奶市場競爭中,是優(yōu)勢,卻并非核心了。

  低溫奶的發(fā)展難題

  就目前來看,布局低溫奶,勢在必行。但在發(fā)展低溫奶的同時,也仍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。低溫奶為何一開始沒能高速發(fā)展?即便到今天,所占市場份額也遠遠不如常溫奶。限制低溫奶發(fā)展速度的因素,主要有三:

  01

  價格因素

  低溫奶的成本居高不下,這是核心的。超短的保質期,使得低溫奶很容易臨期無法銷售,而即便今天國內的冷鏈物流已經發(fā)展相對成熟,冷鏈運輸成本一降再降,但低溫奶產品的綜合成本依然遠超常溫奶。目前來看,低溫奶產品的價格仍然要比常溫奶貴1-1.5倍以上。

  這就導致低溫奶在一二線城市更有優(yōu)勢,三四線城市接受度不足,依然難以滲透。

  02

  基礎設施限制

  中國有近50%的乳品銷售來自農村和鄉(xiāng)鎮(zhèn),然而我們的冷鏈運輸,到今天仍然不足以覆蓋農村和鄉(xiāng)鎮(zhèn)市場,需要多久來實現全覆蓋,很難預測。

  03

  奶源限制

  中國幅員遼闊,但超過70%占比的優(yōu)質奶源主要集中在北方,但消費市場卻偏向南方。伊利、蒙牛這樣的巨頭,無法讓低溫奶覆蓋全國;而區(qū)域乳企的資金、奶源、物流、工藝基礎等,也都可能成為制約發(fā)展的因素。

圖片

  所以,我國低溫奶領域至今尚未出現真正意義上龍頭,割據局面依然明顯:華東光明占40%市場份額、西南地區(qū)則以新乳業(yè)為、華北是蒙牛伊利兩大巨頭、北京市場三元........

  變局,如何應對?

  低溫奶發(fā)展過程中限制頗多,但隨著技術的進步,國民收入的不斷提升,各種問題被逐漸解決,低溫奶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發(fā)展著。那么面對不可阻擋的變局,處于行業(yè)內的企業(yè)、經銷商們又該如何應對?

  01

  區(qū)域乳企

  從目前的乳品市場格局來看,常溫奶雙寡頭已成定局,區(qū)域品牌幾乎沒有機會。逐漸降低常溫奶的投入,全力快速地發(fā)展短保低溫產品,精耕區(qū)域市場,做好服務和渠道的精細化。抓緊時間在未來幾年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用戶和渠道壁壘,以面對即將到來的洶涌波濤。

  02

  乳品經銷商

  對于正在經營乳品或者未來打算加入這個行業(yè)的經銷商朋友,我的建議是盡快做好冷鏈配送能力的布局,并打造好自身團隊,要在不遠的將來具備運作短保產品的能力。以此應對未來可能到來的低溫奶市場的爆發(fā),避免錯過市場紅利和被其具備該能力的經銷商取代。

  03

  乳品巨頭

  未來,一旦低溫奶迅速崛起,那么未來有可能出現的情況就是,蒙牛、伊利兩大巨頭或許會對區(qū)域乳企進行兼并整合。在各地建立據點,再配合自身強大的渠道能力去進行新一輪的全國化市場進攻。

  低溫奶的變局已經開始,實際上不僅僅是乳品領域、短保糕點、凍品,隨著技術的發(fā)展和人民需求的轉變,都將迎來一場“保質期”的革命,留給弱者的時間越來越少了。

編輯:劉韻

在線咨詢

在線咨詢

手機掃碼分享

關注微信公眾號

返回頂部